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缺席紀錄統計公告


【坐牢】(缺課三次)

19321057 9/26、10/3、10/24 缺課

19611066 9/26、10/3、10/24 缺課

19611045 9/26、10/3、10/24 缺課

49341507 9/26、10/3、10/24 缺課


【警戒區】(缺課兩次)

19221030 9/26、10/24 缺課

19611046 10/3、10/24 缺課

※ 未計入加退選兩週的缺課狀況。

6 意見:

匿名 提到...

...................................
19321057(坐牢)
.....................................

這是否代表著即將被當的命運?
抑或表示這堂課的分數只能在及格邊緣?

有趣的是,上課出席率的控管之於學習本身若以課堂上所介紹的資本主義思惟來審視?
假設將此課程擬成十九世紀某藝術時期的主流創作,授課老師及TA為當時的貴族及中產階級,而上課學生為當時的藝術生產者。頭幾堂課的席堂滿坐情形彷彿為資本時代一開始,藝術創作者們順應著貴族及中產階級的好惡,前仆後繼地創作,但這種為藝術而藝術(為學習而上課)的情形,逐漸讓藝術創作者(學生)感到倦怠與流於形式,於是而有缺席或上課恍神的狀況出現,正如同前衛主義(蹺課或打瞌睡的學生)針對資本主義主流(老師或TA)引領下的藝術創作(上課)的不滿與反動。然而,引據尼采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看法,〝日神〞精神已經成為一種工具理性的規範(出席率),影響著藝術生產者(學生)行為的自主性,表面柔性實際嚴苛地管控著藝術生產者(學生)的享樂追求(蹺課)。

也許這樣的引述方式頗為極端,甚至可被視為一種自我罪惡感的延伸,造成一連串憤愧的埋怨與恐懼。但這樣的敘述是否也反映出上課方式之於學生學習的接受度?套用資本主義的現代法則,若將本課程當作一項商品,老師的上課方式比擬作行銷通路,而學生的反應即產品的銷售性。那麼迴響的低落加上出席率的屢次減低是否也反映通路(上課方式)或商品(課程編排)接受度的問題。

不過,相信這樣的課程主題與內容是可以有趣的,但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當陳教授在探討這些思惟時,可以這麼的學術?對於缺乏人文思考訓練的學生,也許能引用多一點藝術圈實際的案例來解釋,或許比較容易深入淺出也比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吧!?但,出席率的管控這招的確夠厲害,畢竟〝前衛主義〞還是失敗了,不是嗎!

by 19321057

匿名 提到...

拍拍手 :D

Renistic 提到...

親愛的同學,很高興看到你把資本主義與前衛藝術運用得如此靈活,這樣的連結確實別有一番趣味(還可以順便交作業)。以下,針對你的文章提供一些個人看法。

首先,同學們願意對課程進行方式提供意見是很好的,這些意見均可供教授與TA們作參考。不過,若將你的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套在這裡也說得通:教授是想透過前衛藝術創作方式來授課,以較高層次的理念與思維探討,期望刺激同學們做進一步的思考;而非以迎合中產階級喜好的媚俗手法來呈現這些審美理念。讓同學們感到痛苦甚至反感,總比船過水無痕來得好。

換個角度講,若要以行銷邏輯來探討亦可:出席率(銷售量)確實可反映課程接受度(顧客滿意度);不過,這門課最初的定位不是要做到銷售/利益極大化,而是只要能滿足目標市場(期待在課程中得到啟發者)需求即可。換句話說,這門課本來就不是營養學分。

此外,若你人都不在教室裡了,課程內容再有趣對你而言意義也不大吧。套用另個情境,你總不希望評圖的時候,教授都還沒細看你的作品or瞭解你的創作理念,就先把你電翻吧?不在目標市場的消費者意見不用太過在意,也是行銷決策法則之一。

最後要說的是,你當然可以對我的回覆感到不認同,甚至對整個體制不認同(為學習而上課);如果對於既有的規則感到這麼不屑,那何不就灑脫地走你自己的路,也就不用在乎是不是缺課三次就會被當掉這件事。你所謂的「前衛主義」要成功,就不能一方面想批判現狀,另一方面又想在現狀中得到讚賞,前衛藝術本就不是一條妥協的路!

匿名 提到...

只能說同學們都好聰明,大家都變成哲學家了。
這種比對真的有趣,個人從來沒看過這麼猛的見解。
但見識到了自己的學分懸崖,不吭聲的走人或不多言,像文天祥先生那樣最瀟灑風光。

匿名 提到...

19421028

這裡什麼時候有了言論檢查制度

匿名 提到...

「最後要說的是,你當然可以對我的回覆感到不認同,甚至對整個體制不認同(為學習而上課);如果對於既有的規則感到這麼不屑,那何不就灑脫地走你自己的路,也就不用在乎是不是缺課三次就會被當掉這件事。你所謂的「前衛主義」要成功,就不能一方面想批判現狀,另一方面又想在現狀中得到讚賞」

現代壞人:
你以為萬般人物都只能有這兩條路走嗎?
你以為我無能像清顯踐踏聰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