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十七世紀的福爾摩莎(0331)

地圖是一種想像的呈現,在早期航海圖裡並沒有國界的標示,而是一幅國與國之間想像出來的地圖...。<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人類想克服自然的阻隔,所以發展了許多交通的技術。世界上不同的民族、語言和文化均為大洋、高山、沙漠等自然環境所阻隔,因此發展出許多的差異性。直到15、16世紀,大約與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中世紀的結束,以及現代性、啟蒙理性開始的同時,西方開始努力的想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包括陸地與海洋諸多人類不曾瞭解的地方。因此日本當初來台時,竭盡全力的蒐索台灣的動物、植物,甚至對於無用之物,也要去分類和瞭解其分佈。其實這就是啟蒙思想,即要瞭解未知的事,就必須去偏遠的地方,如北極、南極、太平洋的小島或非洲的內陸,才能直接地瞭解許多風土人情及各民族間的差異、互動及相關性。
因為我們克服了自然界的阻隔,不同的民族與文化才會接觸,但是經由移動的過程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一是所謂的敵對關係;相對另一種就是合作和平相處的關係。當地理大發現、殖民主義,或是人類的地理知識均尚未開始之際,其實人們是彼此孤立於自己的空間裡,沒有朋友或是敵人的問題。換句話說,只有當自然界被破除後,才有這些問題的產生。交通技術因工業革命而改進,如帆船變成輪船,馬車變汽車,飛機的發明,一路到現在的電腦網路系統,產生各種形式的資訊交換,這些種種產生的因素,最重要就是人的接觸、溝通和互動。科學技術的推動,其背後最主要的就是啟蒙理性的產生。
早期我們並不在乎地圖,每個國家間也無國界的存在,就像早期航海圖裡就沒有國界的標示,而是一幅想像出來的地圖。在中國的歷史上,只出現過琉球,卻不知道有台灣。中國在1529年以後的地圖中才有台灣的存在,是因為早期這裡只有原住民,並不為世人所知,因此也就不存在於周邊國家的理解和想像裡,自然也不會出現在地圖中。而日本、朝鮮與琉球,它們都是國家,原本就與中國有交流與往來,所以自然會出現在地圖上。因此,一個政治實體的存在,或是外交及朝貢冊封關係的存在,都使人們對於一個國家在地圖裡的位置、空間和大小的想像有所不同。我們從地圖可以看出當時人們世界觀及地理空間的一種想像和思維。也由於資訊的不流通及交通的不便利,地圖的樣貌也可以呈現一種彼此互動和往來的關係,也因而地圖隨著歷史的演變有不同的形貌。
國界對民族國家和現代國家而言是重要的,也象徵著國家力量的存在與否,以及它代表著是現代國家抑或傳統國家。人類在征服整個地球的空間及距離時,同時產生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因此我們可以說,若無空間和距離問題的存在,或是沒有用現代科技去征服或縮小領土,甚至是有效率的到達某地,現代國家是沒有意義的。有些小國家如果無法具有這種控制能力,便不能稱之為現代國家。中國原本並無所謂的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其民族意識的被激發正是受西方砲艦所影響,其背後就是交通科技的進步。所以馬克思曾言,技術是決定政治或是意識型態的一個重要基礎。
地圖上曾經出現由教皇所劃定的兩條明顯界線:Tordesillas及Zaragoza條約界線。Tordesillas線是1494年劃出,橫過巴西南美洲,這與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關,但是當時並不清楚美洲有多大,卻劃出了這樣一條線,主要是界分出西班牙與葡萄牙航海的勢力範圍;而另一條Zaragoza線通過了澳洲東部及太平洋,是1526年劃出,與1522年的麥哲倫環繞全球有關。從另一個面向來思考,對於無法跨越的地方,是不需要界限的,就是因為能跨越,才會有界限的產生。
以前的中國是以文化認知來分彼此,但是近代世界當空間的距離被克服時,不再是用文化的程度來劃分彼此,而是用政治、國家或人民組織化的力量來對抗彼此。此時的文化便是一種工具,用來強化身份的認同和彼此的對談。歐洲的內陸在18世紀前,民族主義尚未形成的大航海時代,各國國界並不清楚。原由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海權強國所形塑的世界觀和全球的勢力範圍,在荷蘭成為航海強國之後,做為新教國家的荷蘭就必須去面對和挑戰原本的天主教世界,一個為教皇所定義的世界觀。
為此,荷蘭學者Grotius用觀念和法律提出了海洋自由論的觀點,始創海權論。他強調海洋不屬於任何人,大家均可使用海洋做為自己的航路,教皇不能自己劃兩條線,就限制荷蘭人在世界各地的活動。藉此,Grotius重新定義了國家的主權和力量。荷蘭人口少,甚至不到臺北市人口的一半,但是其船隻與領土卻已遍及全世界,掌握了世界大半的航路與殖民地,靠的就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還有企業經營管理的技術。
16世界開始的大航海時代,臺灣也順勢捲入了世界的舞台和網絡中。西方國家一直對於日本盛產的銅銀與東南亞香料的追求有著強大的欲望,因此在此航路上的商業交易和貿易往來相當熱絡。臺灣做為日本(金銀島)與香料群島之居間位置,台南的熱蘭遮城自然成為重要的商業港口。
從荷蘭來看臺灣,荷蘭曾於17世紀時統治臺灣南部的熱蘭遮城,之後又趕走佔領北部的西班牙人。荷蘭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海上強國之前,強權爭奪的結果,就已在臺灣上演。我們也可以說,從臺灣的歷史,似乎能窺見世界強權發展的走向。荷蘭曾受西班牙的侵略和佔領,但是他們堅守維護自己宗教自由與國家體制的理念,最終將西班牙趕出荷蘭。
我們前面說高科技克服了自然的屏障,使地球空間在想像上縮小(the distance is killed),時間的高速縮短了空間的矩離,這是全球化理念的進展。荷蘭與東印度公司的往來資訊和人員貨物,經常往返於阿姆斯特丹與熱蘭遮城之間。而西班牙人循麥哲倫的航海路線,經美洲越過太平洋到菲律賓、馬尼拉,再北到臺灣的基隆和淡水。因此17世紀的臺灣扮演了東西御接的角色,成為全球化理念中的一個重要地位。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