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現代性、後現代與殖民現代
TA 林旻諠
上個世紀,「終結論」逐漸蔓延到現代性各個層面,既有藝術終結論、哲學終結論,又有人的終結,還有歷史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以及現代性終結論。終結的原因在於現代性動力變異、主體隱退以及人的精神動力式微。
現代性(modernity)自發軔時就一直飽受爭議,雖說它的進步性值得肯定,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視的;早在現代性初期,盧梭就揭露了現代性的野蠻特性。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以後,理性與知識得到了廣泛傳播,「知識就是權力(力量)」的觀念,成為一種信念。人對自己的信心加強,開始相信自己能主宰自己與自然的關係。現代性在現代化運動中生成和發展起來的,科學性、技術性、商品性、理性、個性等現代性的特徵呈現在現代社會的各個向度和各種活動之中;文化的現代性則從大眾文化的產業/商品化、技術性、大眾化等面向得到具體展現。
* 產業/商品化。商業機制滲入文化,改變了文化生態,打破了傳統文化與經濟的界限,以實現利潤極大化為目標;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產業意識與人文精神的矛盾推動文化商品化和商品文化化,被賦予商品性的大眾文化迅速突破過去文化觀念的狹隘性、封閉性、貴族性等侷限,進入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經濟的「效益原則」排擠和取代文化的「自我實現」或「自我滿足」原則。
* 技術性。大眾傳播媒介伴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更新了大眾文化的製作手法,為大眾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現代化的載體。大眾文化不是以藝術性而是以技術性為主。藉由電子媒介,大眾文化得以跨越階級、語言、地域、傳統等界限,使文化從貴族化走向大眾化,並被迅速而大量地複製,成為量製、量產但又膾炙人口的「藝術快餐」。
* 大眾性。大眾文化的流行與大眾、大眾社會的出現密切相關。大眾文化表現為對現代感覺反覆不斷地挖掘,對主體生存感的強化。對現代意義上的文學藝術來說,需要極端大眾化的、可模仿的感覺,因而逐漸形成一套可共感的感覺文化工業,大眾文化提供的感覺成為現代人的基點。如昆德拉(Milan Kundera)所言:「人正在一個真正的縮減的漩渦之中,愛情縮減為性,友誼縮減為交際、公關,大自然縮減為豪華賓館、室內造景,真實的冒險縮減為假冒險遊樂設施。一切精神價值都縮減成官能享受,文化則縮減成了大眾傳媒。」
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產自法國。1968年5月,巴黎學生聯盟與勞工階級鬥士在自發的革命動亂中同時起義;可是巴黎最後朝向資產階級理性標準永恆回歸,開啟左派一段深思反省的時期。現實和心靈的關係並非直接的關係,也因此並不是客觀精確,而是有語言中介,有歷史特殊性。後現代哲學家,超越了對這種真理的批判,全然拒絕排斥一致性和因果關係的現代假設,而主張片斷化(fragmentation),多重性(multiplicity),以及懸而未決 (indeterminacy)。後現代哲學不只對理性批判,還是對現代人性的批判,是對既有人類理想的批判,是對十八世紀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認識和存在方式的批判。
參考書目
1. Baudelaire, Charles (2007),《現代生活的畫家》(The Painter of the Modern Life),郭宏安譯。浙江文藝。
2. Danto, Arthur C. (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林雅琪、鄭慧雯。台北市:麥田。
3. Featherstone, Mike (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
4. Giddens, Anthony (2003),《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趙旭東、方文譯,黃瑞祺審定。台北縣:左岸。
5. Habermas, Jurgen (1981), “Modernity versus Postmodernity,” New German Critique. (〈現代與後現代之爭〉,曾麗玲譯。原載於《文化與社會》。吳潛誠總編校。台北市:立緒)
6. Jameson, Fredric (1985),《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台北市:允晨文化。
7. Marcuse, Herbert (1990),《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型態研究》,劉繼譯。台北市:桂冠。
8. Turner, Graeme (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唐維敏譯。台北市:亞太圖書。~
35 意見:
http://www.wretch.cc/blog/cwlin502
本文已轉載至此,並注明引用出處。
就老師本次上課所講述的語言姿態
我覺得還滿現代主義的啊(尤其是由島至島那段)
以一個被殖民過以及身處於西方文化殖民情境的人(我們)來說:
什麼叫做進步,如果進步意味著現代化(歷史上在臺灣大概就是經日本之手的西化吧,以我的粗解)那這種被殖民意味的進步很值得被質疑不是嗎?我指的(尤其)是區隔進步與不進步的這種判準。
畢竟一但區隔出進步與否,接下來就很容易是既定印象(譬如先進←→落後)的賦。
進步與不進步的判準情況下應該被廢止或忽視。
每個人或每個群體都應該能生產出最適合自己在這個世上存有的角度(漢人還沒造成巨大影響前的原住民畢竟也是這樣活──以某些人覺得落後的方式)
那我們何苦判斷誰比較卓越,是為了造就不自勝喜的論述嗎?或是為了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體系(壓迫我們的體系在這裡被我們拿來壓迫他者)?(這也何苦)
我以為觀照差異是很重要的。
*註:因為不能直接修改所以我刪了再重貼 。
如果他的生產機制不成熟到會讓他滅絕那理論上他應該會被大自然淘汰
修正最適合存有的角度那句話,似乎講得太滿了。
感謝
感覺這裡又出現一位盧梭了
很像"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現代版
忘記補充一點
上面的Baudelair應該改成Baudelaire
我想"從傳統到現代"的這種講法可能就有問題,因為傳統與現代(或者說東方與西方、地方與全球)這兩種彼此差異的文化在此分別被強迫地置入時間軸兩端,列有先後次序,包含有後者/優者取代前者/劣者之類的價值判斷;然而這樣的排列是否有效?這疑問同樣也出現在"傳統→現代→後現代",這樣的歷史進程真的成立嗎?
如果不以時間傳承,而以空間上的並置關係來重新檢視傳統與現代,或許可以修正一些價值判斷上的主流偏見。
另一個疑點是,當一些後現代主張(例如在地化或現代性終結)變為一種全球通用的論調之後,是否可視之為某種現代性的變相?
剛才忘了具學號19421037
就好像(喔譬喻量)太過於相信沒有絕對這件事反而落入了一種懷疑論的陷阱一樣XD
19421028
我覺得雖然現代性能表現出當代的潮流,代表出我們屬於這時代的特質,或許是思想上、物質上、科技上的變遷,但在我們捲入現代潮流時,是否也應回頭看看歷史?每個時代都會有一種或多種主義,崛起在動盪的社會或是尋求另一種心靈上的解脫,都多多少少會具有一定的優點和缺點,融和過去的經驗和考慮當代的社會背景,加入現代的思潮,從傳統再出發的現代性,是否更能符合我們處於時代轉換快速,矛盾又未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上,更能貼近我們呢?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自己的想法,或許每個人對於現代性的看法有更多更好的見解。殖民現代感覺從字面上就有負面的意味,但我覺得每個外來民族在統治另一民族時,就拿我們深切的台灣和日本來說好了,日本人在統治台灣五十幾年時,卻能洞悉我們民族的缺點,如纏腳、不守時、不愛乾淨……等等這些習慣來說,徹底有效的實行改過,並建設了許多至今仍在沿用的縱貫鐵路、自來水工廠,使台灣煥然一新,這是我覺得對於建設及習慣上的優點,當然在殖民統治另一民族時,目標可能是經濟上的搾取、思想上的傳播,但或多或少都會改變了我們的一些舊有習慣,從殖民者的政策中,他能夠如何看待這被殖民者的現代性,我覺得也能讓我們體會到很多。
19621004 蘇郁嵐
啟蒙,開始有了理性,人類開始著手整頓生活,試圖讓一切看來井然有序,加上一些"合邏輯"的說辭,試圖看著它(這個世界)微笑。
然而,計畫趕不上變化。
這社會終究像生長出某種個體的頭腦般,很多事情漸漸似是而非;商業侵入了文化,普遍價值觀裡少不小消費至上的思想,廣告、快速、刺激、通俗等等現象,虛榮造就了社會的不穩定及空泛。
這堂課中提到的許多現象,對我而言和上一講"能指、所指"(似乎還沒提到再現?)有所聯繫,把一個自然存在的物體套上某種規矩去制約它,也是企圖讓世界井然有序的一種心理狀態,不只是貓之所以為貓,或是各種顏色的名稱而已,無意識中常常我們也制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當然也就構成了所謂普遍的社會思潮、價值觀。
也許不會有人出書分析普羅大眾的思為哲學,但它卻是最切身的脈動,當你身在其中,無論有多脫俗的性格都是如此,你身為人並身處社會,就要認清事實。
對我個人而言,我無力去批評現代性的好與壞,除了思考還不夠周密、有說服性以外,"評斷好壞"這件事基本上並沒有特殊意義,一心追憶著以前的年代,或是一心追求科技、進步都無濟於事。我想,問題的根本是在人性上面;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均以謀求人類最大的幸福為宣言,然而又有哪一個地方真正美好的?計畫仍舊趕不上變化,擬定成堆的制度,看似牢靠,但人心終究會漸漸腐蝕它,先是扭曲變形,漸漸的什麼都沒有了。
(以上說的和主題似乎沒什麼切確的關係,只是在上課時,課堂中許多點都剛好和最近的觀察、想法有所連結,於是自然的整理出這樣的心得。還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之處。謝謝助教們的辛勞。期待未來的課程。)_49341005
我覺得每一個思潮或主義都是很難去定義或界定的,在聽過許多的演講及課堂之後,我了解到每個思潮的形成,都有他在那個時代的重要性及其地位,有他的背景也有他想表達的理念;就像何謂現代化,是否只要是進步、科學、符合邏輯就是現代化,還是他有一個屬於他的定義;在我看來,思潮名稱是後來的人加上去的,而不管是活在哪一世代的人們,都一定認為自己所處的潮流就是現代,就是當代,就是當下。
當然,當一個潮流流行許久時,有些人就會想要改變,而這些人,就是所謂的代表、所謂的推動者,每當這代的人要去顛覆上一代時,就會根據上一代最主要的流行替上一時代取名字,但不管是什麼名字,這種種的改變,也就形成一個個有點規律又不是那麼相似的潮流,像是理性→感性→理性→感性→感性...不斷循環著,而這些思潮,不論從哪一層面,它或多或少都影響從文化、藝術、科學理論、哲學思考、書籍、甚至是神與人的關係等等。
而對我來說,這些改革改變,是否好與壞,實在是太過個人的問題,每一個都有正反面,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他們都是為了當下而改變以適應當下,而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盡量讓自己及週遭的人感到舒適、快樂及幸福,這不也是每一個主義最初的初衷嗎?
這只是一點小小的想法,期待下次的課程可以給我更多的啟發。By.19611010
我覺得雖然現代性帶給我們是方便的、自由的,可是在其後的負面效果卻是相當大的。
許多人在生活上只想的到要過著舒適生活,和最好的環境,卻不會去思考,如今他有這樣的享受,是什麼因素可以達成的?誰才是真正的幕後功臣?如果這麼做,會對大自然產生什麼不良的影響?
這種人類內心都有的自私,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的拋除的,然而等到驚覺是錯誤的同時,往往都已經來不及了,這是一個誰都無法挽回的悲劇。
例如說:當初日本統治台灣時,雖然改善了衛生問題、交通、和用水...等問題。可是在這些進步之下,不知已經殘害了多少人。就連現在國與國之間的相處,每個人都了解,在過去的歷史中,就針對戰爭而言,那是一個多麼沒有意義的事情,而人們卻為了自己的野心,而去摧殘其他弱小的國家,不斷的打壓。為什麼就不能不生產武器好好的和平過日子,現在的環境已經沒辦法在接受無謂的殘害了。
雖然國與國之間有些已達到協議,但是真正付出的有多少,這是一個通病,根本不可能根除的通病,我們只能在坐以待斃,等著下一個激進份子出現,才有可能去實行下一個對現代社會有幫助的“瑕疵思想”。
學號:19621024
就我認為現代的來臨,把人們推向一個更科技化,理性化的時代,但也產生了過於標準化的反效果,忽略了個別的差異及個體存在的意義;所以,現代人被稱為是「單向度的人」,而教育及媒體,也將新一代的知識份子,傾向符合現代社會既定的模式,用考試的手段來掌握他們是否有達成社會的期望。因此我們不難發現有考試機器這種名詞出現。教育成為分散的社會零件,生活也得去符合現代性意識型態。例如於當今一般社會價值的標準,不斷地透過各樣傳媒說:「姚窕曲線非夢事」、「你還有掉髮的困擾嗎?」,這樣的審美觀才可以換來自信,帶來成功與幸福;還有我們以常會盲目追隨流行,被「現代性」的無形力量所綑綁住。因為在消費主義的刺激下,瘋狂消費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購買慾不斷的被刺激,因而生活變的匆促,壓力越來越大。最可怕的就是我們應該可以看見這種意識形態的錯誤,但卻盲目地失去批判他的能力;而對於現代的反動者就是「後現代」。後現代就是對於一切現代性的事物及意識型態都加以排斥,並嘗試消滅現代,賦予一套因更當代的定義,強調多元的一個反向思考超乎理性與中心模式,強調差異間的變化:因此生於當代的我們如何在這樣變化的"藕斷絲連"的現代與後現代之間. 潮流下自我認同,我想在自己未清楚劃分它們時,仍沒有依套確定的答案,就像在欣賞許多當代藝術作品時,仍會有很多疑惑和想當場詢問創作者一股衝動吧! 19621016 林欣美
在聽過老師所說的能指所指,雖然還是有點模糊有點難懂,是不是所有的物體
都是我們人類去賦予他特定的名稱之類的,像是阿貓阿狗等等,是嗎?有人可以跟我說淺顯易懂一點嗎.謝謝。
老師說的現代性那部份還蠻有趣的,因為之前就有想過這類的問題,我對現代性有很大的疑惑,現代性真是個矛盾的東西,不管它是從技術性或商品上等等之類的呈現,就好比說它能使我們能方便的使用各種方便的電器,託它的福我們能在網路上發表文章,討論它是怎麼一個矛盾的議題,像是當初要不是日本統治台灣,台灣才能拋開以前的陋習,接受新思維,要不然我們又要慢個幾年才比較進步了 但相對的,自私的人類→我們,為了滿足自我的方便,而更加劇的破壞我們原先的環境,因為我們的關係導致各種環境問題應運而生,而現在我們又為了我們自己造成的問題煩惱,這真的有好有壞,有一沒有二,要進步就要有所失去,老師所說的啟蒙與現代性是密不可分的,啟蒙是該被批判的!那又矛盾了, 我現在想想好像也是喔!啟蒙是真的好嗎?這樣說?話我們是不是應該回歸原始的生活呢?嗯!我想誰都不想放棄現在的生活吧!
我說了這麼多,結果我自己也在做矛盾的事,我也是自私的人類阿
雖然才剛上這門課沒多久,不過這堂課讓我會思考我之前都沒想過的問題,能多了跟同學老師討論的機會,很開心不再只是自己胡思亂想也能和同學分享。
19621043
在第三週上課時談到「現代性、後現代和殖民現代」的課題。我注意到近幾年的社會隨時都可以在人群中的口中聽到「現代人」這幾個字眼,包括在網路上或廣告上也經常看到「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現代人的愛情」等之類的議題。那我們試著去想一想,什麼是「現代人」?那什麼是「現代性」?然後為什麼人類要把區分為現代和傳統呢?「現代性」是否就以知識、經濟效益去認定「它」的存在性;那「它」又以什麼形式存在這個空間呢?我覺得「現代性」是無形體,一直存在人類的心靈裡,只是人類認知的一部分。「現代人」就試著想把自己的身為地位和所謂的「傳統人」區分出不同的層次,這不覺得很荒謬嗎?以人類學的角度來分析,那「傳統人」是怎樣形成的?那先有「現代人」出現,還是先有「傳統人」的出現?其實「傳統人」就和「現代人」有深淵的關係,永遠擺脫不了這事實。「傳統人」的出現就會創造了所謂的「現代人」,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所謂的「傳統人」就住在偏遠地區、鄉下和從事農作事業,漁業等;而「現代人」就應該住在「大城市」,從事的行業是多元化的工作,例如:醫師、律師、會計師等。因為「傳統人」就是「現代人」的學習榜樣,從中吸收他們認為該學習的,然後再改良。我們可以說「傳統人」就沒知識嗎?日常生活上的知識就不是知識嗎?目前的「現代性」即成為他日的「傳統性」!
現代與後現代這兩個詞彙時常在許多媒體、論述中提過,但到底什麼是後現代?我試圖去找些資料來了解它,才發現其本身就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議題,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為現代主義的延續,有人認為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決裂”,但不可否認的,後現代這個概念是隨現代性的光明及黑暗面所興起的,要討論這個概念必須連同探討現代性的後果。
關於後現代的開始我採用湯恩比(Toynbee)的看法:
“現代”所造成的繁榮和舒適,令人們想像歷史已到了終點,進一步相信無憂無慮的現代生活形式會奇蹟般地持續下去,超越時間而存在,而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後社會經濟、政治與科技發展粉碎了人們原先的自滿,並造成西方文明危機感日增。
因此後現代性就是對「知識和文化是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現代性是人類史上最獨特和最好的時期」的質疑、批判與反省。它讓我了解到:理性化的過程並不必然使自由和幸福增加,面對極急劇的社會變遷過程,只有那些能夠反省並修正其制度的社會,才有自信面對未來。
by 19621006
能指、所指與再現是我審美課的第一堂,課堂一開始,教授幻燈片放了一張馬格利特的作品”這不是一支煙斗”,一開始還心想:喔…原來審美是上有關繪畫的東西阿~!當教授開始講解之後,才知道原來這是要思考很多事情(一些我可能沒去想過的)的一門課。教授用了這幅圖,來說明”語言”這東西的矛盾,而且那幅畫本身就是一個”再現”的表現。後面有段色彩的幻燈片(這時教授一直快速切換著幻燈片),說顏色一定要指出他們的真正的名稱才算顏色嗎?而且不同民族會依照自己的文化來稱呼同一個顏色~這就是所謂的能指吧,而所指就是他們都是在說訴同一個顏色。可能是因為第一堂課的關係吧,後來說到禪學什麼的,我就越聽越不懂了…。
第二堂課現代性、後現代與殖民現代,我就比較能夠聽的懂了。內容提到現代性與啟蒙相關,也提到了許許多多啟蒙時期的學者們的理論(順便重新回顧一下對於歷史課的記憶)。現代性的主要特質和內涵就是所謂的「理性化」。有人會認為對於自然世界,可以透過理性活動而獲致科學知識,去理解自然並且控制自然,所以培根才會有”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吧。在幻燈片裡(其實我不太記得是幻燈片裡的還是教授所說過的),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現代性是過渡、短暫、偶然,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恆和不變。因為現代性是標示了一個時期的當前性或現在性,(就我的理解啦)所以在當下的潮流才會顯的此的絢麗卻又消縱快速。
以上是我上過兩堂課之後的心得,期待下次的課程能讓我有更多收穫。(19621034)
我們把每個思潮以其主張的想法賦予一個主義,分類為了方便我們對其剖析並與其他主義比較。當代所探究的面向多元,角度也各有轉換,經常的現象就是批判另一個主義,這是在一個主義走到極端後必然有的反動,我們從現代轉到了後現代,我們在乎的、追求的跟前人已不全然相同,在這個階段,人們的改變很微妙,我們即使明白現代性帶來的負面影響,卻依然享用現代性帶來的種種便利。針對這點進一步衍伸出人性上的不滿足,批判的人是一個群體,依然現代性的更是一個大群體;現代性造成的習慣已趨於腐化,批判的另一個目的也許要我們跳脫出這種習慣,重新建立一個與週遭環境的平衡。我們經驗的是一個時代,我們還在摸索一個時代的可能性。過去時代的感知給我們的是一個新的啟發,這是一個跨時代的體悟,當我想著現代性的各種特徵、後現代的反思,我便處在一個時代裡。而我們所探討的這些課題,無非讓我們更能明白一個時代、一個主義其背後的深層意義,直至我們深處這個時代所應該具備的思維能力,更能判斷哪些是當下被需要的,哪些又是該捨棄的。而藝術往往就在觀照這些大的課題,哪些需要。
最近本人有點憤世嫉俗,所以來發點勞騷,請見諒 :)
有時候我會沒來由的對自己所身處的世界感到懷疑,究竟什麼才是架構整個社會的真理與正義?越深切的去思考這個沒完沒了的問題似乎越會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看著電視上拼命推銷著我們所不需要的產品,環顧家中四周,總覺得永遠少了一點什麼,「賺錢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這句話悄悄的在我們的心底生根盤據,就像咒語一樣,可是卻有太多人為了賺錢而失去所謂的生活品質,高貴優雅的沙發、餐盤、餐桌、高腳杯,但是這些終究只是無機物的堆砌,在這些高貴優雅的器具中我們絲毫感受不到「人氣」。
結果,我們的情感只不過是二次創造物底下的仿製品,這造成了現代間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疏離,彼此身體貼得很近,但是心的距離卻無限遙遠。
當世界不再像小時候的自己眼中那樣的非黑即白時,最先佔據自己內心的情緒往往都是最直接的憤怒。所以有人想要破壞,認為毀滅性的行為可以就此終結現代人被極度物化的悲哀。不過一味的毀滅文明、毀滅經濟、發洩怒火,真的可以讓人回歸追求精神層次嗎?生活會因為反物質文明而更加美好嗎?我懷疑。 by 49341008
現代人都在說現代話過現代的生活 ,用現代的科技,而都沒去想過現代的一切是怎麼的演變,怎麼經歷過來的,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現象,享受著現代生活身為現在性的文化當中卻忘了現代性如何的轉變,搞的很多現代性的科技及交通都對大自然造成很大的反擊,有時候真的覺得這些新科技,新的交通工具對人們是種便利還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抗議,想必現代性的科技是有必要批判與思考的.
而老師說到現代性無法批判現代,對於現代已脫離跳到後現代去看現代也形成了當代,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
為什麼後現代主義還能繁衍不斷?是趕時髦,湊熱鬧的心理,還是跨國資本主義所帶動的世界化趨勢?這些都是重要因素,但後現代主義繁衍喧譁的兩大動力是:是為了顛覆傳統還是要讓這樣開放性的時代不段引起反對變論和修正,還是為了反歷史,反經驗,反傳統,反理論,反觀念,反倫理,而蛻變爲追求眼前的利益與快感的喜新厭舊的時代.換言之,真該想想後現代主義到底是要追求什麼,這些追求真是必要性嗎?
By 19421620
一個被定位的主義發展至某一介點之後,便會有下個主義誕生,想這是許多人會出現的想法,或是會產生的疑慮。社會是以循環的方式在做這種演化、再生、抑或主觀地說是進步的。在現代之後的便是後現代,接下來可否就要解構後現代了;這種循環造就一種復古的風行,而復古到某一程度後便自然地返轉回頭,復復古嗎?傳統經過時代歷練轉化成現代,這種模糊的時間性也只能從一個概略的大時代由幾個前瞻性的人物提出來一些先見思想,來對於這種社會的勃發下定義。批判了傳統的不足後,過渡到了現代單向度的非全能思維,再遭批斷,來回往返無以終了。如同老師課堂上說到中醫的傳承自然理念在某些時候就是會使主張精準科技的西醫產生無法以科學解釋的成效;而有時也是只能憑藉西醫的科技做出療效,以上都是各有優缺,無可以單方作為評斷的。而這種轉發是好或壞這也不是絕對的事,更多元來說不僅僅是單單對於人、對於自然,對於社會等,是非好壞便更加難斷定了。現代性飽受爭議是唯一沒有爭議的一件事。
藝術呈現的形式往往也受著這種時間性的波動所影響既而產生轉變,原始狀態並非以一種創作角度所”創作”的生活器具陶瓶陶壺,以信仰崇拜角度所做的土俑、動物明器等;直至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並不十分前衛但反轉代表性十足的原生藝術等,這種所謂反璞歸真的藝術形態是某一片段的主流。雖然藝術太過廣泛無遠弗屆,並且每一個濫殤都是一個結尾,但還是可以從中切分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嫌疑。
by.19521010
19521029提到...
經過殖民時代與一連串的改革、演化,在努力區隔每個階段所帶給我們的影響下,我們所追求的開放與自由,似乎也因時間與需求,而衍生出更多不可燃的問題與觀感。在解決矛盾的同時,我們也正處於另一個矛盾的狀態。而似乎每個階段都必須賦予他一個框界,以便我們能將這些集合起來的框界在互相影響或層疊效應之中,產生另一個新的框界或是其他任何可能?所以我們不斷的尋求以及開發,累積更多的經驗與發現,而這些累積更讓我們知道開放與自由─這些我們所追求的有形或無形,距離是多麼的遙遠,而我們只能試著更接近他ㄧ點,更接近一點…在反覆的撕扯與拉鋸,亦即所謂的反之下, 框界與框界之間則產生了一連串連續的斷層,然後我們不斷地試著去填補、連結,用我們更接近需求所產生的新框界。我們所存在的,是一個扭曲的關係所塑造出來的空間感,當他被人們轉化成具體可敘說的事物,或是記憶空間等無形體可存載的類具體狀態時,時間的可塑性以及未知性,讓我們對於循環狀態的解讀抱持著不可知的態度。如果說各個框界中的時間紀錄,我們將之視為一種殘留的印記,那麼在不斷的把無形事物轉化成具體的過程中,我們開始了移動,但是卻發現具體與無形之間無法構成一個連結關係,而產生了斷層。整體來說,我們是一個無形的移動體,在層疊效應之中我們持續地移動,而方向卻是虛無的。
我覺得現代性的範圍可以涵蓋我們生活的大部分,它的定義很廣,因為我覺得其實每一件事情或事物都跟現代(或是當代)有關,因此,當現代性剛發展時,盧梭會質疑是正常的,畢竟,以一個事物或觀念在形成或是發展時,他與你的觀點是違背的,他是不同於當代的。至於,進步是否就是代表現代性,我覺得這並不重要,因為區分進步與不進步那是每一個人各別的主觀問題,當代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的時代發展比前一代好,進步並不能代表一切;不進步也不能代表一切、否決一切。
事實上,我覺得現代是傳統的延續,只不過我們是緩慢地進行、一點一滴地改變,使我們毫無發覺、逐漸地接受它了!當然,既然有能接受它的,也就有反對它的,但是我覺得那是個人的意見。或許,我們都該冷靜下來去思考傳統與文明的差別,彼此的優缺點,互相地比較一下,不要一昧地認為哪一個叫好、哪一個較壞,那是會扼殺我們的思考能力與思想範圍的!!
by 19611047
身在台灣這塊受現代化影響不容小覷的土地上,
我們不假思索的就會將自己認為是個幾乎現代化完全的人,
但何謂現代化?
它除了表現西方文化所帶來的的積極面成果,提倡一種不斷更新、永不滿足、不止於形式與不追求固定結果的自我突破創造精神,
又表現出這個龐大影響世界的文化的消極面,如"世界大戰"對環境的破壞;
又如"法西斯主義"所帶來的極權主義、軍國主義,種族之間的歧視迫害與交惡,使第三世界國家處於兩難地位的一種”現代化”。
使後現代主義的先賢們認為更該進一步去思考使過去的世界造成廣大改變的所謂”現代化”的缺失。
後現代主義,可以說是一個讓始終跟在西方的後面,那些保有傳統文化的第三世界國家,開始思考不同的道路。19421611
「現代」是傳統特徵的延續,但大家往往會忽略了所謂「傳統」已具有許多非常類似現代性的特徵。比如: 畢卡索對於非洲的雕刻很感興趣,受到那種單純的造形和尖銳對比的感動,而發展出受此影響之後的新風格作品;在1970年,他也成立了立體畫派,色彩以灰、茶、黑、白等中性色調為主,象徵謙恭、禁慾、灰色,將光線所輝映的色彩以面的方式重複處理,甚至為了忠實於描寫的對象,更將紙片、火柴盒、報紙、木片等材料拼貼上去,不但放棄了遠近透視,也放棄了時間的限制,是超乎於圖像之外的藝術表現與思想空間。老師在課堂上提到進步是推動現代性的重要角色,啟蒙”使人們脫離未成熟狀態﹐把人們從迷信或偏見中解放出來,因為不段的進步所以現代性是變化快速的,流動性的,但我也絕得現代性一定也有他的缺陷這也是直得探討的!
19421618
當我在選課本上看到這門課時,心裡就想,這應該是能時常需要動腦的課.上了幾堂課後發現,老師的思維跳的挺快的,雖然從口中說出的話並不艱深,但當老師講課時沒有跟著思考的話馬上聽不懂.修這們課讓我覺得很困難,畢竟之前都是科班升學,完全沒上過美術課,只是概略的知道一些基本常識,但我相信藉由這學期,我將可以學習到許多不同層面的知識,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說了這麼多的個人觀感,現在再來談我的心得.以前從沒仔細想過現代化.現代性的差別,我只需分的出現代主義是有別時前兩者的思想.現代化談的是一種實體,表象上的改變,例如古時候只有人力拉車或是馬車,但現在這繁榮的時代已有汽車,有別於過去,則稱此改變為現代化.對於現代化所產生的後果有好有壞,接下來就看人類如何造化了!至於現在性是一種邏輯思考,這是我聽課才學會與現代化有何差別,後現代對我來說是比現代性更創新的想法,而反觀殖民時代前後,也可藉由一些文化.文物的變化看出改變.隨著殖民時代的變遷,或許也會發掘出現在帶甚至受現代,我覺得這門課用到許多哲學的邏輯思考模式,而學藝術的人卻往往缺乏這方面的思路,雖然上課聽的懂,但真正表達自己想法時,卻又是如此退卻與徬徨,我想,這會是我所要去努力克服的所在.
19611020 音一甲 梁又中
雖然說這堂課叫做審美理念與文化批判,但陳教授似乎比較著重於後者,抑或許現在的上課內容只是基於以後所需而鋪陳.......
我並不質疑哲學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對於美感經驗的解讀與幫助,但一方面我也矛盾於過度理性的分析與學說觀點是否會讓創作思維以及美感價值的理解掉入一種迂迴的思辨,而無法利用最直接的眼光看待......
其實,我覺得現代主義的思維是一項很高的成就,也許可能歸功於某些學者的潛心研究,但其似乎也是某個時代社會脈動的歸類,並且一直沿用至今。無可否認的是,它的影響力至今亦是無可動搖的,畢竟現代主義的訴求奠定了社會基本物質結構的運作,讓這樣一個仰賴資本需求的世界得以繼續生存。
當然,我們也無可否認後現代性對現代主義所帶來的批判性質與互補作用,讓社會研究的觀點能夠超越現代主義的物性層次。但我覺得其觀點仍然無可動搖現代主義之於當代社會的影響力,畢竟我們所處的世界仍然是以物質、資本的關係而運作的。
不過,思想體系的運作似乎不太可能因為某些思維的強盛而被終結,畢竟人的思考是活性的,並且永遠無法滿足地追求著超前與突破,或許就基於這樣的性質,我想不管任何的學說或思想都無法被終結,因為總會有些人汲汲營營,縱使苦蹲寒窯也非得創造或者歸納出一個能抗衡原先思考價值系統卻又能符合當今思惟的學說。
附帶一提,我的回應只是稍稍晚了10/7幾個小時,應該沒有關係吧......
美四 19321057 李昭慶
說實在 這門課對於我,上起來是挺困難的,感覺需要多方面思考,而且時時具有批判的精神。啟蒙運動開始,與傳統思想相反的就是現代性,包含對理性的追求,將人類從矇蔽無知中拉出,而後現代性則是與現代性相反的。不管是現代或後現代,對我來說沒有一定的好或壞,有時候進步亦為一種退步,每個人只是在變的歷程中尋找屬於適合自己思想的模式吧。希望藉著陳老師的帶領能擁有更寬闊的眼界!
上一篇是19611008
其實以前都完全沒接觸過這類的話題,所以剛開始上課時真的是有點沒頭緒,不過上次看了影片,覺得好像有一點點的了解了一些部分,對我這種懂很少的人來說,影片還真的有點效用,比較簡單易懂!
我們生活在現代這個社會,很多東西都被我們當作理所當然的,但看了影片後,覺得有很多東西是慢慢的變遷而來,慢慢的進步而來,有好多東西不是以前就這麼方便的,我們是跟其他強國學習好的科技,方便我們的資源,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東西!
這樣的過程中,一定有些東西是真的改進了,也一定有些東西被抹滅了,所以不知道這樣的現代化是真的好呢?還是不好?影片中似乎是在敘述日治時期??日本帶來很多好的東西,把我們的人口統計了一番,幫大家辦學校讓大家接收知識,還有在醫療方面幫了很多忙,讓台灣很多傳染病慢慢化解,漸漸的讓台灣變成一個不再是那麼落後的國家,但這些是真的為了台灣人好才做的嗎?我覺得很可能因為日本有些人也在台灣生活,所以想把台灣用的好一點,後來在有戰爭時,日本人都播放愛日本國的歌曲,讓大家有同仇敵愾的感覺,一起幫日本去對付外人,我覺得這樣就有點被利用的感覺!
當然,在現代的人中,似乎已經很少年輕人會去想那麼多了,大家依然喜歡日本的流行文化,喜歡去日本觀光,所以這是現代性嗎??
這是我看完影片一些些的心得,只是一點點淺見,也不知道說得對不對,希望隨著上課能慢慢了解更多!
19611014 方思薇
19411021 陳又慈
現代性對我來說感覺好像是一個大躍進,促進商業繁榮,刺激人類思考,突破一般傳統的思想和理念.但卻也破壞了人類最原本最單純的思想,理性的觀念ˋ理性的思想.有知識的人變成主宰一切,雖然說知識就是力量,很多東西跟著專業化,卻也漸漸的變現實變商業,大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做精益求精的動作,看似一種進步.一種現代化,但我們忘記了最根本的單純,一味的惡性循環,大家就會變的小心眼.
可能也是因為現代人講求一種速食ˋ方便的一種生活,很多可以自己親身體驗東西或是一些難得的經驗,就在我們一念之差或是在講求速度和方便的同時,就已經扼殺了最初的感官接觸,利用了最快速的方式感受世界,例如所舉的友誼縮減成交際ˋ公關...之類的,那不都是我們自己親手做的事嗎?自以為是的親手關閉自己的感官感受,而講求一種現代性的方便.
現在的角度來看,現代性確實也帶來很多方便性,像網路的普及,讓我們可以不用花很多時間在資訊分享和溝通上,可以像現在一樣用網路交作業ˋpo文章在部落格.
如果以音樂的角度,在最以前我們所知道的巴洛克時期,一切都是以理性為主,音樂要方正,所有的音都要有一定的走向,還有很多的公式規範,工整無趣但又不失一種整齊的美感,到了古典和浪漫時期,大家開始覺得不能迷失自我,開始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出來,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色,拋棄了公式,拋棄了理性ˋ丟掉科學.好玩的是,到了現代,大家又開始回歸到公式化,講求快速,但也融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所以這是一種很好玩的現象,在自己楚於現代化的時代裡,想要追求感性和自我情感.到了感性氾濫的時期,大家又開始想要遵循理性.
我相信這樣的事情會一再的發生,會造成一種循環.因為大家都有種不安於室的現象.
喔喔喔喔喔!!!真不好意思!!遲了一天!
這樣還可以交吧????對不起!!!!!!!!!!
真的非常抱歉...這麼晚才留言!
一開始,覺得這堂課一直在名詞上打轉,而且感覺都是以視覺藝術方面做例子,名詞解釋上也比較偏向建築、美術,因此有點霧裡探花,老師又講得快,所以可能解釋到最後,還是覺得他們長一樣!
但,到了這堂課,有一點點可以領受老師在講什麼了,老師這堂課所提到的關於"現代"、"現代主義"及"現代性"的差異。令我有了新的見解,
由它們的差異談到接下來的現代性啟蒙運動,懂是懂了,但懂的是一群沒有生命力的文字,我覺得啟蒙運動之所以偉大被後人重視,是因為它的觀念思想,而不是當代人如何解釋它,但我們這堂畢竟是文化批判嘛,需要拿出每個小點來逐一破解,但,理解及有趣是很重要的環節,圖片及觀念的點醒是很直接易懂的,不需要用很多的修飾字句把話說的漂亮有力,不是在開辯論會乃是教學,把學生交會比較重要吧,我們都是這個領域的嬰孩呢!
我不是全盤否定了這堂課價值,這三堂課我也抄了筆記,接觸到我陌生的那一大塊,這也是我來上課的目的,只是希望老師上課時能多點照顧,畢竟這是堂通識課,大家來自四面八方,程度是差很多的!詞彙有不當之處,請包含!
19311020 蔡宛庭
現代性後現代性與殖民時代
1950年代,西方社會興起一種思潮稱為現代主義,它是種實用規則的。在那個白種人優越論橫行的時代,人們往往以一個地區西化與否來判定與地是否”現代化”,所以現代化幾乎與西化畫上等號。然而,現代化如同白種人的新帝國主義,過度強調現代化的後果及是抹殺本土文化。畢竟,倘若一地區的人們或政府不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屬於當地的特色很容易就被盲目西化的潮流淹沒。
大約是在1960或1970年代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主張推翻現代主義,不在重視通則,稱作後現代主義,屬於第三波反啟蒙的產物。這樣的新思維讓殖民地終於不必拋棄傳統,給了許多有色人種發聲的機會。但是,後現代主義並不像其他思想有明確的主張,所以,許多人認為他指是為反對而反對。然而,也因此,它讓人們的思想更多元,更懂得包容異己,也給被殖民地一個喘息的機會。
在現代與後現代思想的衝突下,如何找到平衡點是向台灣這種曾被殖民的國家一個重要課題。進行現代化的同時;還得不忘原本屬於自己文化的特色。我認為,精緻文化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方向,將本土文化精緻化包裝後才不容易被現代化思潮淹沒。
19621020
現代性—代表了新時代的來臨,也代表摩登、流行、便利和全球化。台灣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但是因著獨特的歷史背景,也使的人民思想變的「現代化」。
從被清朝結束統治後,日本就接手管理臺灣達51年,剛開始雖然「工業日本、農業台灣」,但因為戰爭的需要,總督府對台灣經濟的重心開始從農產品外銷進入工業化;雖然是爲了滿足日本在戰爭中所需,但卻也在此時台灣逐漸現代化,此時包括鐵路路線擴建、郵信電信普及、現代衛生環境建立、興建港口和設置水圳等等…,此時出現不少現代設施和民生習慣的改變,把台灣注入一股新氣象。
但在思想上,日本在後期實施皇民化政策,興神社,廢除所有傳統的戲劇、音樂、民俗活動,說日本話,主要是想使台灣人在二次大戰中,能夠完全支持日本人,最高目的是希望始使台灣人認為自己是日本的一份子。
日本戰敗,有國民政府接收,此時政府急忙掃除日本在臺灣人民身上種下的「日本人民」的觀念,又忙於添加人民「反攻大陸」、「打擊共匪」的新觀念,由於戰後政局不穩定,也開始了「戒嚴」,限制人民思想。但現代化建設在此時也沒有停止,在67年,蔣經國推動了「十大建設」,又促使台灣朝著現代國家邁前一步。終於台灣也在76年解除戒嚴了。
現代化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品質、資訊可以更快速取得,現代化使台灣可以在世界上有一個立足點。但在文化上、人民思想上,似乎稍嫌不足。經過日治時期、國民政府的措施,人民的思想持續壓抑著,到了80、90年代,人民思想自由了,但我們卻似乎浮萍般,一下子日本的文化橫掃台灣,一下子韓流,台灣的現代化,也使的台灣的文化也現代化了起來,變化快速且全球化。
張貼留言